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无论外界如何看待我们,都无法抹去中国人民历经苦难,最终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性蜕变。
随之而至,毛主席及周总理等新中国领导人的身影,在全球范围内备受瞩目。各国人民纷纷好奇,究竟是怎样的领袖人物,能够引领中国人民踏上一条繁荣昌盛的道路。
然而,颇具意味的是,无论这些领袖在外界看来如何光彩夺目、高大威猛,私下里他们却共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缺钱。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工资争议
夺取天下易,守护天下难。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在各个领域均面临诸多挑战,尤其在军队建设领域,关于“薪金制”的构建历程曲折,曾历经波折。
谈及“薪金制”,便不可避免地要提及部队过往所采用的“供给制”。自1927年我党建立军队以来,军队长期实行“供给制”,即以物资代薪。在实行供给制时期,对于那些物资条件极其有限的革命部队而言,这一制度极大地为他们的发展与壮大提供了坚实的物资保障。
昔日投身军旅的士兵,部队通常会发放棉被、衣物等基本生活物资,而部分干部则会依据饮食等级的差异,发放相应津贴。除这些之外,几乎所有费用均由公家承担。
自国家建立以来,情形依旧。对于一个干部家庭而言,他们的家庭成员在衣、食、住、行各方面均享有报销待遇,一旦生病,医疗费用亦由公共资金承担,子女的学费同样由政府全额资助。此外,无论春夏秋冬,都会定时发放衣物和粮食。。
生活似乎很惬意。长期实行有弊端。例如陈毅将军,鉴于家中子女众多,家务事亦繁重,因此常常面临经济拮据之境。
刘伯承元帅对书籍情有独钟,然而,由于经济拮据,他甚至无力购置一部由开明书店出版的《二十五史》。
此外,供给制下的物资分配是以人头为单位的,以粮食为例,无论是胖子还是瘦子,所分配的量并无差异,导致胖子食量不足,而瘦子则难以果腹。
在和平时期,供给制的不足之处日益凸显。为了更高效地推进军队建设,中央政府逐步推行了薪金制度。
1952年八月,周恩来率我国代表团赴苏联进行访问。在探讨和平时期的军队建设问题时,斯大林明确指出:“军队缺乏薪金乃是不当之举。”
周总当时阐释道,待朝鲜战争落幕,直至1954年年底,我国将全面推行薪金制度。
1954年11月,中央国防部正式发布《中国人民解放军薪金、津贴暂行办法》,并自1955年1月1日起,开始正式施行此规定。
本暂行办法规定:我国将工资划分为24个等级,毛主席作为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其工资自然属于一级,定为600元。各级之间的薪酬差距大致维持在50元左右。
毛主席对方案提出疑问。他首先认为自己的薪资过高,其次,他注意到不同等级间的薪资差距过于悬殊。毛主席主张工资差距应适当缩小,避免军官显得过于优越,即使在和平时期,也应与百姓保持良好关系,深入群众的工作尤为关键。
周总理听后,提出新方案。对毛主席的一级工资进行了调整,调整为594元;同时,对二级总理和副主席的工资也进行了调整,调整为539元。经过此次调整,基层干部之间的工资差距得以缩小,而高级干部之间的薪酬差异则依然较大。
该工资体系已实施了将近一年,至1956年,在八届二中全会期间,毛主席指出现行工资制度尚存不足,进而提出了工资改革的必要性。此次进一步下调一级主席的薪酬至504元,二级总理的薪酬则调整为454元,此举再次缩小了薪酬间的差距,并对工资标准进行了下调。
步入六十年代,我国遭遇了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全国范围内的经济状况陷入困境,部分地区甚至陷入了严重的饥荒。毛主席目睹此景,遂再次提议降低工资水平,将一级工资标准降至404.8元。
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亦将个人工资调整为404.8元。即便国家经济此后逐步回暖,这些领导者的薪酬亦未曾再有上调。
依循上个世纪的生计水准,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月生活费仅约为8至9元。依照这样的衡量尺度,即便毛主席与周总理的月工资降至404.8元,亦足以维系家庭生计,然而现实中,他们的生活却常常陷入捉襟见肘的困境,显得颇为拮据。
贫穷的领导人们
毛主席以极端的节俭著称,在参加开国大典的那一天,他身着一袭整洁的中山装,然而在这看似光鲜的衣衫之下,却是那件经过精心修补的羊毛衫裤,以及袖口处巧妙利用袜子作为补丁的毛衣。
用餐之际,碗内绝无剩米。此外,亦相应调低国宴的规格。严禁讲排场、浪费行为。那余下的食物亦乃百姓辛勤耕耘的成果,岂能因虚荣而弃之不顾?此外,在礼仪之道上,亦不应陷入形式主义的窠臼。时间,无疑是世间最珍贵的财富,应当耗费于值得投入之处。
即便如此节俭,毛主席的薪酬仍显得捉襟见肘。
毛主席两大爱好:抽烟、喝茶。这两项开支构成了主席每月的固定费用,大致约为100元人民币。
毛主席每月支付房租和水电费。众所周知,毛主席在中南海处理政务与日常生活,然而,主席从未将此视为理所当然的待遇。即便他没有属于自己的住所,他也愿意支付相应的费用,每月高达84元。即便是在寒冷的冬季,毛主席亦会主动要求支付30元的取暖费用,绝不占用国家的一分一毫。
毛主席不仅居住不享受国家优待,而且用餐费用亦由个人承担。作为我国最高领导人,毛主席经常参与一些必要的社交活动,诸如接待民主党派代表,倾听他们的意见与建议。此举有助于促进党派间的和谐关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力量。
理应而言,此类活动已达国家高度,使用公共资金似乎更为合适。然而,毛主席坚持认为,既然是他邀请的人员,费用自然应由他承担,况且并非国事宴请,与国家财政有何相干?此项开销,毛主席每月亦约莫有百元左右。
毛主席是一家之主。他肩负着为两个女儿支付学费和生活费的沉重责任。每当目睹亲朋好友陷入困境,他总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慷慨资助……
即便毛主席最初的月薪达到594元,这一数额在那时亦难以满足其月度开支之需。至于他晚期的工资仅有404.8元,更是显得捉襟见肘。
幸亏毛主席有稿酬收入,《毛选》的广泛发行与销售为毛主席带来了稳定的稿酬,此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他工资的不足,使得他的生活境遇得以有所改善,减轻了生活的艰难。
若她起初知晓伯父的月收入仅404.8元,必然不会同意接受伯父多年来的资助。
周总理的胞弟,名为周恩寿,自北京解放以来,便随家人一同迁至京城。周恩来寿患有严重的胃溃疡,因此他早早便选择退休,专心在家休养。6个孩子,周总理主要负担。
每月之初,作为家中的长女,周秉德便会前往伯父周总理的府邸,向守卫人员领取家庭的生活费用。起初,金额为100元,随后逐步攀升至150元,最终上涨至200元。周秉德常怀此想:伯父身为国家总理,这些微薄的财物于他而言,不过是九牛一毛,故而未曾多加思量。
周总理逝世后,周秉德刚看到伯父卫士的回忆录。伯父的月收入仅为404.8元,而她每月所获得的,恰好是伯父薪资的一半。
更有甚者,鉴于周恩来家中空间有限,容纳不下众多宾客,周秉德便携同自己的两位弟弟,一同前往中南海。与伯父周总理共度了十五载时光,从衣、食、学到学费,一切开销均由伯父慷慨承担……
周总理的生活始终保持着朴素之风,一条毛巾虽已修补四次,却依然在继续使用。由于补丁过多,毛巾变得异常坚硬,以至于引发了毛囊炎。即便如此,周总理仅是在那块补丁上覆上了一层纱布,使其触感得以柔和,却并未更换成全新的布料。
除却对弟弟一家的关照,周总理亦与夫人邓颖超携手,慷慨资助烈士子女,扶持身边那些生活陷入困境的员工。此类支出,亦占据了周总理工资收入中的大部分。
更不必说,周总理亦如毛主席一般,亲自缴纳水电费与房租。出差吃饭全自费。周总理偶尔也会开个玩笑,戏称自己需依赖邓颖超的关照,方能得以温饱。
实际上,在建国之初,国家建设尚处于初创阶段。即便如此,宋庆龄的月工资较毛主席高出三百元,她依旧不得不依赖借款维持生计。
借钱的宋庆龄
自国家建立之初,毛主席的薪酬并非位居顶峰,实则有不少人士的薪资水平超越了毛主席,宋庆龄便是其中一例。
她不仅享有国家一级工资待遇,每月还额外获得国家专项拨付的300元活动经费作为补充。宋庆龄常靠借款度日。
作为声名显赫的爱国者,宋庆龄对祖国的奉献亦昭然若揭,世人皆可目睹。1927年,随着国共合作的首次破裂,宋庆龄毅然决然地与蒋介石正面交锋,公开表达了她对共产党的坚定支持,并对蒋介石的不正当行为予以严正谴责。
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宋庆龄凭借她广泛的人脉,积极为抗战筹集资金。在国际舞台上,她运用舆论力量揭露日本侵华战争的残暴行径,并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所作出的不可抹灭的贡献。毫不虚言,共产党能够走向世界舞台,宋庆龄的贡献功不可没,至少占据一半。
在那个抗日战争时期,药品稀缺的艰难岁月里,宋庆龄巧妙地突破了国民党的严密封锁,为我党输送了大量宝贵的药品。声名显赫的白求恩医师,正是由宋庆龄女士引荐至我国的。
1949年,正值新中国诞生的前夕,毛主席与周总理联名致信,诚挚邀请宋庆龄女士莅临北京,共襄政协盛举,共商国家建设大计。
自新中国成立之际,宋庆龄便担纲国家副主席之重任,她将满腔热血无私奉献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然而,也因此,她的财务状况时常陷入紧张。
宋庆龄,作为一位在国际舞台上颇具影响力的杰出人物,她对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与常规的正式外交访问不同,宋庆龄的外交活动,以其私人化的特质和亲切的氛围,被称作温馨的“民间外交”。
当她踏上异国他乡的土地,她的每一次出行,都如同走访亲朋好友般自然。在家长里短的交谈中,她将中国的文化与魅力展现在了世界的面前。印尼总统苏加诺亲切地称呼宋庆龄为“最最亲爱的姐姐”,而宋庆龄则特意搜集英文版的中华食谱,赠予印尼总理的夫人。
正是宋庆龄独具特色的交际手腕,使得她的开销随之增加。尽管她与外国友人的交往并非官方性质,但她的背后,却是亟需拓展外交格局的新中国。
因此,每当她款待友人,总会挑选寓意丰富的、极具中国特色的礼品相赠,以此推广我国文化的独到之处。这一善举使得宋美龄的月收入几乎所剩无几。
“他们是我的私人朋友,不应让国家财政为我承担费用。”
除却外交领域,宋庆龄亦投身于一项崇高事业,即致力于推动妇女与儿童在教育和卫生、福利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为援助那些身处困境的妇女与孩童,宋庆龄常不惜自费解困。即便是在倡导众人共同募捐之际,宋庆龄亦率先以身作则,慷慨解囊。如此辽阔的中国,单靠宋庆龄一人,又怎能肩负得起呢?
即便宋庆龄日常的衣、食、住、行,抚养养女的学费和生活费,以及资助身边员工等,哪一项不需开销?即便国家不要求宋庆龄出钱,她本人也绝不会同意。
因此,她频繁地借款,以至于向朋友开具欠条变得司空见惯。众所周知,宋庆龄在偿还借款时从不推延,因此人们都乐于将资金出借给她。在资金紧张之际,她甚至不惜向组织申请,提前领取下月的工资,尽管如此,她的生活依旧过得颇为拮据。
1979年,照料宋庆龄的保姆李燕娥不幸患病,家境陷入困境,她无奈之下,萌生了将孙中山先生的遗物变卖以筹集急需资金的念头。宋庆龄身边的警卫员见状,心中不忍,便暗中致信组织,申请了1万元作为周转资金,以解宋庆龄的燃眉之急。
宋庆龄自幼便远渡重洋,赴欧洲求学,继而又踏足美国深造,年轻时代她本是一位衣食无忧的世家闺秀。然而,岁月流转,暮年之际,她却不得不面对为生计所困扰的忧愁。
中央铭记宋庆龄的辛勤付出,遂额外拨付5万元以供其日常开销,宋庆龄心中深感感激。除非万般无奈,她从不轻易动用那笔资金。她依然依赖自己的薪金,过着拆东墙补西墙的拮据生活。
在他人眼中,这样的日子或许被称作“辛酸”。然而,对宋庆龄而言,这却是她毕生为之拼搏的祖国。目睹它如今步入正轨,即便个人的生活并不富裕,对她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呢?
伍伍策略-配资查询平台-免息配资开户-权威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