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觉得在看《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时,那些德国兵似乎挺“傻”的?他们不仅无能,而且处理战局的方式让人感到荒唐。剧中的五个女兵,再加上她们的临时上司——准尉,竟然能够把十六个装备精良的德国兵修理得服服帖帖。
这种疑惑,其实早就被一些网友敏锐地捕捉到了,纷纷表达了他们的看法。比如,有网友就提到,这个准尉的军事素质着实让人担忧。一个小车站的女子高射机枪班,怎么可能与德军的特种伞兵打丛林战呢?结果,他们不但没能有效阻止敌人,还让一些本该英勇的女兵,白白牺牲了。再比如他们指出:当发现德军伞兵后,准尉的应对部署有问题——比如,应该通过铁路通信设施(电话或轨道车)立即报告上级;利用现有资源加固工事,放长打远,利用高射机枪和步枪的优势制敌……而准尉的反应则是硬碰硬,结果显然并不如预期。
展开剩余70%而更离谱的是,德军竟然把伞兵投放到高射炮部队所在的位置。真是傻到家了!伞兵下落地点本应避开我方的火力区域,却硬是送到了一个埋伏点。上一次,伞兵降落时,恰好掉入女子炮兵的火力网,一兵没剩。而这一次,德军竟然没吸取教训,又把伞兵投放到了同样的地方,让自己的行踪暴露得无比清晰。尽管女兵们付出了巨大牺牲,但最终,他们还是击败了德国伞兵。最惊人的是,在准尉和她的队员们奋力追击敌人后,竟然把这些德国兵带到接应部队的面前,甚至让一名身高马大的德国兵被顺利押解。这一切,源于德军的愚蠢,才让素质并不高的女兵们,能够与这些敌人周旋得如此久,最终摧毁了德国破坏铁路的战略。
说到铁路,你可能会好奇,德国兵到底是要炸哪条铁路?从小说中的地域描述来看,我们可以确定故事发生的地点。小说中的丽达报告发现敌情时,苏军作出了如下判断:“敌人正奔基洛夫铁路而去。”在随后的追踪中,准尉详细分析了敌我态势:“敌人有两名武装到牙齿的德国兵,正在向沃比湖一带移动,企图潜入基洛夫铁路以及以斯大林同志命名的白海—波罗的海运河区域。”从这段描述可以看出,小说发生的地点就在这一地区——基洛夫铁路和白海—波罗的海运河区域。而这个区域,正位于列宁格勒北方,按照战线图来看,这片地带的敌人可能是德国的同盟国——芬兰部队。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这部小说的创作背景。通过分析作者的创作谈,我们可以了解到,小说的灵感源自一则真实的战斗事件。作者从《苏联文学》1981年第6期的文章中提到,小说的情节是基于真实事件而来的,具体发生在通往穆尔曼斯克铁路附近的一个前沿阵地。德军曾两度试图破坏这条铁路,切断苏军的补给线,但都未成功。这一事件的原型源自一次阵地战,而故事中的女兵分队便是在这种背景下构建的。作者将原本的男性士兵换成了女性,并将角色的背景和设定进一步艺术化,使得整个故事更具象征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中的“德军”,实际上并不一定是德国士兵。在这个背景下,许多资料和研究表明,作者灵感的来源并非直接针对德国军队,而是芬兰部队,尤其是在芬兰与德国结盟时期,芬兰的游击战术和与德军合作的历史背景无疑给了创作素材的灵感。通过这种方式,小说构建了一个虚构的敌人形象,而在电影中,这一点则没有明确揭示。
有网友提出,《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德军的原型是否与芬兰士兵有关?目前,相关的公开文献并未确认这一设定。许多资料指出,小说中的德军空降兵实际上是虚构的敌人形象,更多的是为了突出女兵们英勇的精神,而非历史的准确性。无论是原著,还是电影版本,均未明确提到芬兰军队的影子。芬兰与德军虽然在战争中有所合作,但小说的战斗场景发生在苏联境内,芬兰的角色并未直接与这些德国伞兵联系起来。
综上所述,虽然历史上芬兰与德军确实有过合作,但在《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部作品中,德军并不等于芬兰兵。小说和电影对历史背景的处理,更多是通过艺术化的方式来表现战争的残酷性,而德军的角色更多是象征性地代表侵略者。
发布于:山东省伍伍策略-配资查询平台-免息配资开户-权威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