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天来临,各种瓜果也陆续上市,青瓜、甜瓜、西瓜、丝瓜、葫芦瓜等等,眼下正是吃瓜的好时节。可今天在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吃瓜也要注意,否则一不小心就可能中毒。一盆瓜下肚,母女俩双双中毒!这是广州日报的报道,广东的张先生和女儿在家吃了一盆炒瓠瓜,结果当晚父女两就先后出现上吐下泻的症状,经过检查发现,原来是食用了发苦瓠瓜导致的食物中毒。无独有偶,光明网也曾发过类似的报道。一名杭州网友曾发帖讲述自己和家人因为食用发苦葫芦瓜导致的食物中毒经历:“在家吃晚饭有葫芦汤,吃的时候感觉葫芦有点发苦,吃完就中毒了,我妈吃得多上吐下泻,我吃得少就有点肚子疼...”仅仅只是因为喝了一碗葫芦汤,结果母女俩先后中毒。安徽淮南,一对夫妻因为吃了一口瓠瓜,结果上吐下泻输液3天。这些新闻并不是个例,当我们在搜索引擎上输入相关的关键词,会发现几乎每年夏天都有类似的中毒悲剧在重复上演。为此,广东中山市监部门曾专门发布“预防苦葫芦瓜中毒的风险提示”,劝告消费者要当心。而起因则是,当地多名工人曾因食用葫芦瓜导致了食物中毒。一盆很多人都吃过的家常菜,为什么会频频导致中毒?葫芦瓜,又被称为蒲瓜、瓠瓜、瓠子或夜开花,属于葫芦科。正常来说,葫芦瓜在经过人工长期选育,基本上很难产生致苦物质,也就没有太大苦味了。但有那么一小部分是个例外,它们往往因为遇见低温、高温、日照不足、干旱等不良环境条件,或被未经驯化的野生品种授错了粉,那么长出来的果实就会变成苦的。在这其中,主要发挥苦的作用的是一种名为葫芦素的物质。葫芦素作为一种高毒性物质,有着很强的细胞毒性,并且毒素性质稳定,很难因为烹煮而被破坏,通常在食用半小时左右,就会出现中毒症状。患者可能会出现上吐下泻、消化道出血、肝肾功能损害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致命。目前已知的葫芦素共有20多种,在这其中葫芦素C、D、E和I都曾出现过致死案例。其中最毒的是葫芦素D,准确来说葫芦素D的毒性要毒过砒霜。砒霜的小鼠经口半数致死量是31.5mg/kg体重,而葫芦素D的致死量只需要5mg。如何避免吃到苦葫芦瓜?事实上,苦葫芦瓜和正常葫芦瓜并没有太大区别,从外观上几乎很难辨别。所以为了避免吃到苦葫芦瓜,我们在切开葫芦瓜后,可以先用舌尖舔一下瓜肉,如果能尝到苦味,一定要及时把整根都丢掉,并马上漱口。另外,切过苦葫芦瓜的厨具,比如菜刀、砧板和锅具等,都要反复彻底冲洗干净。这里要单独提醒的是,除了发苦的葫芦瓜不能吃外,丝瓜、南瓜、黄瓜、笋瓜和香瓜等,由于同样都属于葫芦科蔬菜,这些蔬菜一旦发苦也不建议吃,因为很大可能已经积累了碱糖甙生物碱(葫芦素)。这3种“发苦”的食物也尽量别吃!①发苦的甜瓜甜瓜的种类有很多,常见的有香瓜、哈密瓜和白兰瓜等等。甜瓜不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A,还含有钾、镁等矿物质。甜瓜虽然营养丰富,吃起来也很不错,但由于甜瓜同样属于葫芦科,也有可能出现苦味,甜瓜一旦出现苦味,最好别吃了。甜瓜发苦可能是因为两方面原因,一个是运输或储存时遭到磕碰,损伤部位合成带有苦味的生物碱类物质;另一个则是因为环境因素诱发合成葫芦素。不管是哪种原因导致的发苦,都建议最好别吃了,因为过量食用发苦的甜瓜,同样可能导致中毒的情况出现。②发苦的坚果我们平时在吃瓜子和花生时,可能会遇到那么一两个有“霉苦味”的,这种其实就是被霉菌污染导致的。在这种发苦的坚果中,危害最大的就是黄曲霉毒素,这种毒素不仅有急性毒性,同时还是1类致癌物。吃到这种发苦的坚果要赶紧吐掉,并及时漱口。③苦杏仁苦杏仁含有氰苷,食用后再经过人体内酶的分解,会产生有毒的氢氰酸,氢氰酸可导致细胞中参与氧气运输的酶失效,使人出现缺氧症状,严重时可致死。千万不要觉得我在危言耸听,苦杏仁中的氰苷高达1-4%,儿童吃10颗,吃人食用20-60颗苦杏仁即可导致中毒,稍一耽误就可能致死。这3道常见菜也要慎吃,有人因此丧命①没有煮熟的豆类主要有四季豆、扁豆、刀豆和芸豆等,这些豆类中含有皂素和凝集素等毒物,其中凝集素可使动物红细胞发生凝集,红细胞凝集成团后可阻塞毛细血管,导致组织缺血缺氧,体内脏器功能衰竭。皂素则会导致出血性炎症并产生中毒症状,另外还会刺激人体消化道黏膜,导致胃肠道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器官衰竭,乃至死亡。而很多人在做饭时,由于过分追求色泽,很可能不会将豆类彻底煮熟,这一点是十分不可取的。②野生蘑菇这同样是个适合吃野生菌的季节,有人为了尝鲜,会专门去买野生菌来炖鸡,比如小鸡炖蘑菇。云南卫健委数据显示,2020年5-7月,当地就曾发生野生菌中毒事件273起,其中12人死亡。野生菌千万不要乱吃,因为有些毒蘑菇连高温都难以分解,食用后可出现恶心、精神亢奋和幻觉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肝肾损伤。另外,毒蘑菇中毒没有特效药,中毒症状严重、发病急、死亡率高。③泡发太久的黑木耳泡发过久的黑木耳可产生椰毒假单胞菌,这种菌又会产生米酵菌酸。米酵菌酸属于致命毒素,在高温下也很难杀死,中毒后同样没有特效药,致死率很高。所以,木耳泡发太久或者看到木耳表面黏糊糊的,尽量不要再吃了。
关注Dr.X
每天多一点健康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伍伍策略-配资查询平台-免息配资开户-权威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